查看原文
其他

富勒烯也能用于锂电?

luckweb 新威 2022-09-01

编审:Thor


一、导读

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通常以过渡金属元素为主,但又面临着可持续性的问题,例如,有限的储量、可回收性以及环境危害等。储量丰富的元素(如C、H、O、N、S)组成的无金属有机材料(MFO)则具备可再生、结构多样、组分可调等优势。例如,富勒烯中最常见的C60具有Buckyball笼形分子结构,为双极性分子晶体。但鲜有研究其作为电极材料的报道,仅有的几例仅仅表现出~50 mAh·g-1的容量,因此,发掘其作为电池材料的潜力具有重要意义。


二、成果背景

近日,权威期刊Advanced Science上发表了一篇题为“Probing Mechanistic Insights into Highly Efficient Lithium Storage of C60 Fullerene Enabled via Three-Electron-Redox Chemistry”的文章。研究人员报道了以C60为正极的锂离子电池。发现其有2.4、1.7和1.5 V三个电压平台,通过原位XRD和DFT计算,揭示了C60在充放电过程中存在三次可逆相变。在醚基电解液中,C60锂离子电池表现出良好的电化学性能:放电容量达到120 mAh·g-1,比能量超过200 Wh·kg-1,初始库仑效率高达91%;经过50次循环后,电池容量仍然为90 mAh·g-1,即使在500 mA·g-1的放电电流下,电池的放电容量依然可以达到77 mAh·g-1,容量比C60的DIB和MIB电池提高了两倍以上。


三、关键创新

1)在碳酸酯电解液中,C60会与电解液发生副反应,可逆容量小于20 mAh·g-1;在醚类电解液中表现出3个放电平台,放电容量达到107 mAh·g-1

2)利用原位XRD和DFT计算揭示了在充放电过程中,C60会从正交Pnnm相(O1 相)转变为单斜C2/m相(M1相),随后再次转变为C2/m 相(M2 相)的过程。


四、核心数据解读

1. 用对电解液,C60电化学性能好到起飞 

图1   C60作为正极的锂离子电池和充放电过程  © 2021 The Authors

自从C60被发现以来就被证实有很好的电化学特性,但很少有人关注其在电池中的电化学行为。如图1所示,C60锂离子电池的结构和工作原理与其它锂离子电池没有差异。


图2   室温下C60在半电池中的电化学行为。(a)在1 C倍率下,不同电解液中的恒流充放电曲线;(b)EL-3电解液中前两次充放电曲线;(c)b的微分容量曲线;(d)C60的倍率性能曲线;(e)不同倍率下第三次循环的放电曲线;(f)不同电解质中C60的循环性能  © 2021 The Authors

他们首先研究了三种电解液中C60的电化学行为。发现在EL-1电解液中(1 M LiPF6溶解在等体积的碳酸乙烯酯、碳酸二乙酯和碳酸二甲酯),C60的充放电曲线没有表现出电压平台,库仑效率CE为33.5%,可逆容量小于20 mAh·g-1,这是由于在前几次循环中C60就与电解液发生了副反应,导致容量衰减严重;在EL-2(1 M LiClO4溶解在等体积的二甲醚和二氧戊环)和EL-3(1 M LiTFSI溶解在等体积的二甲醚和二氧戊环)中,C60表现出2.4、1.7和1.5 V三个电压平台,CE分别达到了128.8%和98.7%;在EL-3中C60的放电容量达到107 mAh·g-1, 表现出了优秀的电化学性能(图2a),醚类才是C60的“御用”电解液。

随后,研究者发现在EL-3中,0.2 C倍率下,C60放电容量达到121.2 mAh·g-1,相当于200 Wh·kg-1 的能量密度和90.8%的CE(图2b),远高于其它的MFO正极材料,如聚多巴胺、环己烷己酮和 2,2'-双-对苯醌衍生物。而且,110.0 mAh·g-1的初始充电容量接近基于三电子转移计算的111.7 mAh·g-1的理论值,表明C60的充电过程是三电子氧化反应。

研究者又研究了C60的倍率性能,发现在0.2、0.5、1、2 和 5 C 下,平均放电容量达到了120.4、103.6、95.6、88.6 和 76.7 mAh·g-1,5 C 下的容量保持率也高达63.7%(图2d和e),这是由于C60 团簇之间的间隙较大,再加上团簇中的全局电子离域效应,共同促进了电荷转移和锂离子扩散所致。

在EL-3中,C60的循环稳定性同样优秀,50 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仍然高达83.9%,平均放电容量为99.1 mAh·g-1,即使在100次循环后,C60的容量仍然高于70 mAh·g-1图2f)。


2. 快速可逆的电极动力学

图3    (a) 第3次循环的 GITT电压曲线;(b) 计算锂离子表观扩散系数D;(c)不同扫描速率下C60的CV曲线;(d) 峰值电流与扫描速率对数图;(e)第4次循环时C60的奈奎斯特图;(f)不同放电或充电状态下电阻的变化 © 2021 The Authors

研究者采用恒电流间歇滴定实验(GITT)、循环伏安法(CV)和电化学阻抗谱 (EIS)研究了C60的电极动力学。发现放电和充电的开路电压(OCV)几乎相同:放电OCV 为 2.41、1.80 和 1.45 V,而充电的为 2.41、1.80 和 1.47 V。在0.2 C下第三次循环的GITT实验发现C60放电和充电的DLi+分别为1.71×10-13和1.83×10-13 cm2·s-1,表现出高度可逆的锂扩散动力学(3a和b)。

在Nyquist图中,源自高频半圆的SEI电阻Rs在不同放电和充电状态下均稳定在≈250 Ohm;电荷转移电阻Rct在放电至低于第一放电平台的 2.1 V 后,从OCV的660 Ohm下降了18%,至≈560 Ohm,随后保持稳定,当放电至 1.2 V时,再次增大至≈651 Ohm。在随后的充电过程中,Rct值逐渐增加到≈607 Ohm。这说明C60的Rs和Rct值均不高(3ef)。


3. C60的多重转变 

图4   (a)充放电过程中C60的原位XRD谱图;(b)2D映射图  © 2021 The Authors

为了深入了解充放电过程中C60的结构变化,研究者采用原位XRD技术,在室温、0.35 C倍率下进行了研究。

在放电过程中,(311)峰从~20.70°移动到了~20.85°,表明(311)晶面存在面间收缩,(111) 峰则发生了轻微负移(图4a)。而且,放电过程中发现了3个电压平台:在第一个放电电压平台 2.3 V,出现了一个19.55°的新峰,属于Pnnm正交相;当电池放电到第二个电压平台时,(311)峰强度先下降、后增加,然后再次下降(图4b);在第二平台1.6 V,在19.0°出现了另一个新峰,并逐渐增强,属于单斜C2/m相;在第三平台1.4 V附近,这些峰变弱,并在21.5°出现另一个峰,可能是C2/m相发生了转变。

在充电过程中,当充到接近1.8 V的第二个电压平台时,(311)峰位置不变,但逐渐增强;当完全充电至3.0V时,在≈20.55°出现一个新峰,属于Pnnm正交相;接下来,(311)峰位置发生了变化,这种不可逆的位移可能与1.77 V附近不可逆放电平台有关(图4a蓝色箭头),从结构上来说是由于C60 团簇之间通过分子间耦合作用发生了聚合所致。


4.理论与实验结合揭示C60相变机理 

图5   (a) 初始充放电过程中C60相变的总能量与锂化/脱锂状态演变;(b) DFT 模拟与GITT实验得出的锂脱嵌电位对比 © 2021 The Authors

基于上述分析,研究者推断了C60作为正极材料的充放电机理。在第一放电平台,锂离子倾向于占据C60的FCC晶格中的八面体间隙,导致从FCC 相转变为Pnnm正交相LiC60(O1 相),并伴随团簇聚合和体积收缩;随着锂离子进一步迁移到C60中,会占据准四面体和准八面体位置,结构转变为单斜C2/m相(M1相);随着更多的锂离子挤入 M1 相,C60的结构重塑为另一个 C2/m 相(M2 相);充电过程则正好相反(5a)。

研究者还对比了DFT模拟与GITT实验得到了电压值,在忽略了团簇聚合后,模拟与实验结果一致,表明提出的相变机理非常合理。


五、成果启示

通过以C60为正极材料构建锂离子半电池,发现在EL-3的醚类电解液中,C60表现出2.4、1.7和1.5 V三个电压平台,CE达到了98.7%;0.2 C倍率下,C60初始充电容量接近111.7 mAh·g-1的理论值;在5 C 下,平均放电容量达到了76.7 mAh·g-1,容量保持率也高达63.7%;50 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仍然高达83.9%。他们采用原位XRD、原位拉曼和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分析了充放电过程中C60的结构演变,并结合DFT推导了C60的相变机理,为促进C60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指导。


文献链接

欲知成果详情,扫码直达! 


查看更多学术前沿资讯请扫码进入新威研选App☟








声明: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如有不科学之处,请在下方留言指正!文章系作者授权新威公众号发布,转载及相关事宜请联系小威(微信号:xinweiyanxuan)。

薄如Celgard的固态电解质国内第二梯队电池企业发展势头迅猛,谁会是下一匹黑马?电池里的尺寸效应手动铝塑膜成型机




点击此处“阅读原文”查看更多内容  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